查看原文
其他

在剑桥,没有野蛮的中国游客,只有一群焦虑的家长

2017-09-11 外滩教育

看点  暑期游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,前段时间有报道称“中国游客塞满英国,剑桥人大喊受不了”。事实真的如此吗?腾讯·大家专栏作者杨猛,实地探访剑桥,发现整体上,中国游客比过去表现文明。只是与“野蛮游客”相反的是一群焦虑的家长。游客中最大的构成部分是暑期游学营,不过,有些家长送孩子参加游学营有些盲目,如果只是走马观花,可能会影响孩子对游学的感受。


文 | 杨猛    编辑丨李臻

本文配图为作者拍摄并提供



不久前看到国内报道:中国游客挤爆剑桥、牛津等英国著名学府。检索发现,中文消息的来源,是综合翻译了两家英国报纸的报道。原文并没有单独针对中国游客提出批评,但是一经中国自媒体的大量转载和传播,把“中国游客塞满英国”跟“剑桥人大喊受不了”联系在一起,给人感觉发生了恐怖的 “占领”事件,似乎中国游客又招来了非议。

情况究竟怎么样呢?

带着好奇心,我在周末去了一趟剑桥。

走出剑桥火车站,就能发现零星的中国游客。步行前往剑桥,一路上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同胞,听到了天南海北的中国口音。

时近中午,原本狭窄的人行道变得更加拥挤了。路边出现的中餐馆引发了一个中国游客的欢呼。我理解这是乡愁的爆发:身处以暗黑料理著称的英国,中餐是抚慰中国人灵魂的不二选择

剑桥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学院,也有不错的博物館和田园风光,中国游客的兴趣点在哪里?我追随观光客的脚步,大致捕捉到他们的喜好清单:

银街。路边有旅游指示牌和卖热狗的摊位,是游客上下船的起点。站在桥上有很好的视野可以看到著名的数学桥,非常适合歇脚和碰头,因此成了游人扎堆的地方。

剑河撑篙。剑河包围着大学城,河边散布着几处乘船点。40分钟15镑,或者1小时18镑。乘客坐上平底船,一边畅游剑河,一边听撑篙的船夫讲述剑桥故事,成为剑桥一景。有些拐弯拥挤的水域发生了堵塞,犹如碰碰车。网上“游船挤爆剑河”的照片即取景于此。从一个记者的观点,应该是取景的角度问题。坐船的中国游客很多,粗略统计,大约占了全部乘客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。也还正常。

我查到《卫报》报道的评论区,并没有看到留言专门指责中国游客堵塞剑河,而是批评游船拉客骚扰了游客和行人。游船有不同公司经营,竞争激烈,目前剑桥也加强了监管。



三一学院。门前的一棵苹果树引吸了很多游客围观拍照。据说这是当年牛顿冥想、被苹果砸中的那棵树。再一问,又被告知只是当年那棵树的后代之一。这是惯常的宣传伎俩,并无人当真。中国游客说笑着散去。



国王学院。午后大批的中国游客集合到国王学院门前的广场。国王学院有一座很有特色的教堂,穹顶高达24米,支撑跨度12米,令英国人骄傲的是,这种高难度的建筑完成于1515年。不过最吸引中国人的,却是教堂不远处的一块石头,那上面刻着中国诗人徐志摩《再别康桥》的著名诗句。

向路边卖纪念品的商贩打听,起初担心英国人不熟悉徐志摩,刚开口说“请问,有一位中国诗人,为了纪念他……”

你是找那块石头吧”,不待我们说完,商贩就热情地指给我们国王学院的后门,并开玩笑说,“如果你告诉门卫,那个诗人是你的叔叔,没准他会免费放你进去。”

免费当然是不可能的。剑桥很多学院都是收费参观的。据说发现中国游客不愿意花钱去参观教堂,国王学院就把这块石头圈进了收费区域

我遇到一个青岛来的家庭,丈夫和妻子正在商量花9镑门票钱看一块石头值不值?这也是我的疑问。

“合人民币80多块呢。”妻子说。

丈夫有些不甘心,“来都来了。”

妻子说:“你知道徐志摩是谁吗?!”

“不就是诗人吗!飞机失事完蛋的那个。”

“不要乱讲。”妻子表示质疑。

丈夫掏出手机上网查,然后兴奋地回应,“就是飞机摔死的嘛!很惨的一个人。”

最后,他们决定不花9镑去看那个很惨的诗人。我觉得他们很明智。



进入国王学院,遇到的中国游客都在相互打听:徐志摩的石头在哪里?

石头潜伏在通往后门的小路边,看上去很普通,上面刻着两行诗,还是钢笔字体,也没署名。

“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”,徐志摩的这几句诗传播甚广,在中国人心目中留下了剑桥很浪漫的印象。中国游客追捧剑河撑篙的原因,也是因为《再别康桥》写过“撑一支长篙,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”。

中国游客在石头前拍照,也并没有表现得特别狂热。毕竟徐志摩是过去年代的诗人,诗歌只是小众文化。



“为什么徐志摩这么有名?”一位女士问她的同伴。

“就是比较有才华,” 同伴想了一会儿补充说,“还有他跟陆小曼的事情。”

私生活和情诗都是很好的传播话题,徐志摩的石头印证了这点。

有个游客告诉我,“剑桥用中文刻石头,代表了对于中国人的尊敬和认可。”

剑桥大学培养了近百名诺贝尔得主、十几位英国首相、许多国家总统。徐志摩并非剑桥的著名人物。他不是剑桥的正式生,只在1922年在剑桥游学不足一年,按照他的话,就是“每天忙着散步、划船、骑自转车、抽烟、闲谈、吃五点钟茶、尝油烤饼、看闲书”。跟今天的观光客正在做的事情没什么二致。

在庄重的国王学院,有这么一块刻着中国字的石头有点儿奇怪,它似乎专门为满足中国人的自尊心和好奇心而特意设立

我检索到钱江在线2012年10月23日的一则报道,采访了访问杭州的剑桥教授麦克法兰。正是麦克法兰促成在剑桥为徐志摩立碑石,而原因“主要考虑到可以吸引中国游客,可以给学校赚点钱”。我觉得英国人很聪明。

我在剑桥住了一晚。第二天是个星期天,游客比第一天还多。此时已是八月中旬,暑期临近结束。中国游客中,一个最大的构成部分是游学营



街上到处是排队游览的中国孩子。他们穿着不同的队服,口音五花八门。因此可以判定来自不同的教育机构以及祖国各地。

菲茨威廉博物馆门口,我遇到一队内蒙古来的游学营,学生们盘腿坐在门前的地上填写“英国夏令营问卷调查”。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场景。因为带队老师站在一旁,我看到大部分学生都在“满意”一栏打勾。

我跟一名坐在台阶上的带队老师聊了聊。他告诉我,他们学校跟旅行社合作,组织100多个初一初二的学生,一半时间学习,一半时间游玩,住在当地人家里进行“浸入式”游学。行程两周。

夏令营的费用几何?老师不愿意讲,说“我不太清楚哎”。

据我所知,旅行社和学校合作搞游学营,会提供几个免费名额,学校也会以此作为老师的福利。我从学生那了解到,两周的游学费用是3万多元

这基本是目前海外游学营的行情。在一家商铺前,我遇到一个海南来的小学生,他参加的18天游学团也是3万多元。

组织游学团的机构五花八门,既有学校和教育中介机构,也有旅游公司,还有家长自发组织。

西安的一个教育机构的负责人程梅艺告诉我,今年一个现象是,“由社群自发组织的游学团特别多”,她说,“因为出国的人多了,信息对称了,很多朋友圈里的妈妈也会自己组团去英国和美国游学。”

花钱让孩子来到剑桥或者牛津,以及美国的常春藤大学去游学,中国家长的目的显然不只是泛舟河上和咏诵情诗

一名送孩子参加了游学夏令营的家长说,这是为了让孩子了解国外的生活,为将来到国外读书和生活预热铺路。

中国家长显然是更具责任心的家长,都喜欢寓教于乐。剑桥著名的“虫子吃时间”——寓意时间一去不回——的装置艺术前,一个妈妈教育儿子:“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用功。”

这些画面也许会植入孩子的心里,当他们返回竞争激烈的中国,想偷懒或者玩手游的时候,这只啃噬时间的虫子会时刻在眼前晃动,折磨他们的良心。

整体上,中国游客比过去表现文明。看来“文明出国游”的宣传正在深入人心。来剑桥的也不是购物团,因此没有出现排队扫货的壮观场景。有孩子的地方少不了吵闹,但这是天性而非粗鲁,人们并不介意。我倒觉得中国孩子过于乖巧和沉默,也许家长付出的不菲金钱以及对未来学业的期望,让旅行变得压力重重。



两天的时间,我大致得出结论:游剑桥的中国人的确很多,但还不足以“占领”剑桥及英国。只是亚洲人的长相比较显眼,有组织的游学团加深了中国人蜂拥而至的印象。

翻看卫报原始报道的评论区发现,并没有人指责中国游客“侵略”英国。一个读者留言,我在剑桥住了四十年,并没有遇到很离谱的游客。还有人留言,假期只是几个景点人比较多,只要注意避开就行了。

一个读者说,现在是欧洲的假期,除了中国人,还有大量的西班牙人、俄罗斯人、意大利人、法国人。简言之,欧洲各大景区人满为患,都是一个德行。

英国卫报的报道也是客观的。但是一经各路自媒体的传播,造成了中国游客饱受非议的错觉,就脱离了实际。

事实上,剑桥以及英国很欢迎中国游客。我遇到的英国人都很热情。现在就连剑桥古老的撑篙活动也有了中文解说。这很像八十年代初日本经济崛起的时候,世界各地的机场和景点开始出现日文解说,现在则是中文。

可以看到,中国的消费力量十分强劲,这股力量正在改变很多地方,并且已经影响了世界。

另一方面,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很稀缺,存在着过度竞争的问题,空气污染等问题也很严重,中国人也有“名校情结”。在具备了经济实力之后,一些家长把孩子的教育都转向了海外,希望学成回国之后,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据优势位置。

但是来自教育机构的提醒说,有些家长送孩子参加游学营有些盲目。前述西安的教育机构的程梅艺女士说,有些游学团其实只是旅游团,“有的只是走马观花,这是把双刃剑,如果体验不好,可能会影响孩子对游学的感受。”

临近傍晚,中国游客喜欢攀登教堂的塔顶,作为“结束美好行程”的收尾。在各国游客的留言簿中,我发现了许多中国游客的留言,其他国家的游客大多赞美美丽的景色,中国游客的留言却流露出对未来的期许。

一个中国游客写道:国强民富

另一个写道:平安健康!宝宝努力学习可以来剑桥读书!



登塔望远,剑桥尽收眼底。站在高处会对未来产生很多遐想。中国家长给子女的未来规划了一个远景,这些家长大部分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成长,他们始终认为,读书可以改变命运,这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。中国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为未来做好准备,去接受挑战。过去几十年,正是这股拼搏的力量改变了中国。

提醒下,中国的十一黄金周就要到了,那才叫人山人海。相比之下,游学营只是毛毛雨。请提早做好准备。


【作者简介】 

杨猛 | 腾讯·大家专栏作者,记者,作家。获开发亚洲新闻奖一等奖。


相关阅读  




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

针对21世纪学习型家庭的核心需求

外滩教育邀您加入VIP专享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q0543ocsq1s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点击下图 

了解更多VIP福利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